金融市場虛火上升泡沫風險加劇 信貸陷“三重困境”

央行馬駿:多管齊下推動綠色金融截圖

央行馬駿:多管齊下推動綠色金融

1'14''

1

QQ播客

央行馬駿:多管齊下推動綠色金融

關閉自動播放相關專輯

推薦視頻:


收起視頻

正在播放







    基隆房貸









    中國人民銀行在“霜降”再度祭出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雙降”,仍能讓人嗅出經濟中夾雜的寒意。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中出現瞭一個背離現象:即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在資金方面的“旱澇不均”。與前幾年相比,2015年以來,有更多的貸款投放,更加充裕的流動性,但卻並未反映到經濟增長和物價上漲。其表現為“金融市場

    虛火上升,而實體經濟卻無精打采”,其隱患在於“金融泡沫風險加劇,實體失穩風險上升”。

    為何貨幣持續寬松,而實體經濟卻依然表現“氣血不足”?《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金融和實體經濟嚴重失衡背後,是二者之間的循環出現瞭一定的梗塞,無論是金融端的資產泡沫,還是實體端的產能過剩,都帶來金融和實體的失衡,宜盡快逐步疏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經濟“錢多事少”

    有數據顯示,從1949年到2008年,中國的銀行系統一共投出30萬億元信貸,但從2009到2014年,銀行系統投出的信貸是50萬億元。

    今年3月以來,銀行間市場的資金就相當充裕,將短期資金價格壓到瞭3年多來的新低,但乏力的社會融資總量增長制約瞭資金向實體經濟流動。市場資金面相對寬裕,銀行間短中期利率比年初大幅下降,然而企業平均融資成本並未明顯下降,實際利率依然居高不下。央行流動性釋放並未在實體經濟中明顯體現出來,同時,整個經濟的實際信貸需求也不振。

    一組數據更能看到經濟下行期央行逆周期性調控的思路,當前流動性並不缺乏,甚至還頗為寬裕。

    根據人民銀行發佈的《2015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今年上半年對實體經濟新增人民幣貸款高達6.59萬億元。這一數據僅次於2009年(2009年上半年該數據為7.4萬億)為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采取的超常舉措。

    央行《2015年三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今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前三季度增加9.9萬億元,同比多增2.34萬億元。這一數據已經超過2009年全年的新增貸款。

    央行的數據顯示,2015年9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35.98萬億元,同比增長13.1%;人民幣貸款餘額92.13萬億元,同比增長15.4%。

    近期愈走愈低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從另一個側面反映瞭“錢多事少”的局面,資金正在為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發愁”。一傢股份制銀行的零售業務負責人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現在最發愁的不是資金端,現在基本上發產品很快就能籌集到資金,現在的問題是合適的標的資產越來越少。

    西部某國傢級新區一位副主任表示,現在整個投資情況不容樂觀,投資下不去,投資開工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現在整個市場需求嚴重不足。

    東部某地級市一位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現在是普遍性的需求不振,甚至戲言“現在冒煙的隻有火葬場”。該市一傢在行業內知名的上市公司,最近一年內其產能被停掉一半。

    專傢認為,銀行間市場短中期利率比年初已大幅下降,市場資金面相對寬裕,而企業平均融資成本下降幅度相較而言明顯較小,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關註和研究。

    信貸陷“三重困境”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全國多省市的調研發現,目前在整個信貸投放鏈條上,存在著銀行懼貸、企業信心不足以及小微企業難貸款的“三重困境”交織的局面。

    銀行受到前期壞賬的沖擊,產生瞭“懼”貸心理。一傢股份制銀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表示,目前整個銀行業的不良依然在蔓延,無論從區域上還是行業上都沒有特別好轉的跡象,因此在尋找項目上也是傾向於有政府背景的項目。在實體經濟不明朗的情況下,這是比較安全的做法。

    銀行懼貸的心態從央行近期的正回購舉措也可以看出端倪。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表示,經濟下行時,風險偏好在下降,銀行的錢“憋”住瞭,央行就會進行正回購。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傢徐高認為,由於一些行政性約束,實體經濟資金需求的兩個大戶——地方政府和房地產——在獲取融資方面面臨不小困難。由於金融市場向實體經濟的流動性投放途徑被人為阻塞,所以金融市場出現瞭資金沒有去處,隻能主動交還給央行的狀況。他將其稱為“中國特色的流動性陷阱”。

    就在銀行害怕的時候,不少企業也在因為“害怕”對前景不看好而慎貸。“我們收息率下降瞭近5個百分點,去年95%多,現在隻有91%,很多企業連利息都還不起。這個數據令人擔心,到5月底都沒有穩下來。”福建一傢銀行的行長表示,上半年以來企業投資意願減弱,開工率很低,對銀行貸款配合度也在下降,借貸和新增的需求都比較低。

    “我發現上遊的設計院項目已經大幅減少,而投標的不少項目也遭到業主的推遲或者取消。”一傢機電公司負責人表示,一般影響到機電環節會有一年的時差,他已經開始在一邊儲備項目,一邊收縮戰線。

    長久以來的小微企業貸款難、融資貴,在經濟下行期愈發艱難。“現在去融資的話,不會找銀行,再怎麼周旋,也繞不過去擔保這道坎。”盡管擁有世界一流的蛋白質工程研發團隊,自己也入選國傢“千人計劃”,天津某生物科技企業負責人在面對這一難題時同樣是一籌莫展,企業成立到現在將近五年,仍沒能融到一筆資金。

    “新華-浦發長三角小微企業景氣指數”顯示,一季度長三角小微企業景氣指數為101.10僅處於“微景氣”區間下沿,二季度則進一步跌破臨界值達到99.17,基本處於景氣臨界狀態。

    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王振表示,這表明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大環境中,小微企業面臨的發展空間不斷被擠壓。在國傢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應該更加切實關註小微企業的發展。

    “輸血”實體經濟之難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在“央行放松——金融機構加大投放——實體經濟融資增加”傳統的“輸血”路徑中,依然存在諸多“梗阻”因素,導致金融到實體的“血脈不暢”,主要包括:信貸投放政策約束、“漏損”效應、銀行信貸的制度約束、金融體系虛火上升(資產泡沫)、實體經濟虛不耐補(產能過剩)。

    首先,信貸投放依然存在政策約束。除瞭已經廢除的存貸比指標之外,信貸投放還受到額度的約束。一般而言中大型銀行信貸投放主要受限於存貸比,小銀行主要受限於額度。然而,當前更需要釋放的是針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能力。

    中部某省銀監汽車貸款苗栗三義汽車貸款局局長表示,在合意貸款規模的控制下,即使有正常的貸款需求,而沒有合意貸款規模,也無法投放。

    業內人士指出,銀行的存準率依然過高,由於存款準備金收益遠低於銀行吸儲的成本,導致銀行資金成本上升,推升融資成本。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也認為,通過降準釋放流動性依然存在很大的空間。

    其次,信貸投放存在“漏損”效應。最明顯的一個漏損就是信貸資金流入股市。人民銀行某分行行長認為,當前金融體系向實體經濟資金投放的總量和速度都沒有出現明顯問題,而是“實體經濟資金向金融體系回流”環節出瞭問題。多位企業人士也承認,很大一部分信貸資金回流到股市等金融體系。

    江蘇常州市一傢企業董事長說:“由於上半年股市火爆,實際上資金很少轉化為企業新增投資和發展。不少企業從銀行或者其他渠道獲得貸款後,首先選擇炒股賺快錢,甚至放棄瞭原來的企業投入。”

    業內人士也表示,銀行資金入股市有三個途徑:一是銀行的股權質押貸款業務。二是銀行理財資金對接的信托受益權、融資融券受益權項目。三是銀行對券商、基金公司和私募股權基金的直接貸款。其中,第二種最受關註,也被認為是場外配資資金來源的主渠道。這或多或少擠出瞭信貸、類信貸產品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效果。

    再次,銀行的內部貸審流程和制度也部分影響瞭“輸血”效果。目前,在我國銀行系統仍是企業獲得融資的最主要的渠道,在整個社會融資中的占比仍達到一半以上。某銀行業資深人士表示,雖然現在銀行很多,但同質競爭嚴重,一些管理體制機制高度一致,滯後於社會需要,影響社會融資成本。

    比如“貸審會”制度,即集體決策是否放貸,一般設置在省級分行,但是一傢分行一周最多開三次貸審會,除去節假日,全年也就100次貸審會。這導致銀行貸審會這一稀缺資源更多是決策幾十億的信貸項目,因為“如果貸款都是千百萬元甚至以下的,那根本審議不完”。無論是銀行還是信貸經理個人,很自然都會優先保障大項目。

    貸款到期之後,必須先還貸才能新放貸的規定也讓企業吃盡苦頭。流動資金貸款基本上都是一年期的貸款,但各個行業的資金、貨物、回款周轉的頻次卻並不盡相同。按照西方銀行的管理制度,在沒有重大變故情況下,貸款到期是用不著真正還款的,重新簽署合同即可,這樣能更多減少企業成本。必須償還的話,企業貸款到期時就必須有大量資金,否則就得投向高利貸,直接增加瞭企業融資成本。

    最後,金融體系“虛火上升”(資產泡沫),實體經濟“虛不耐補”(產能過剩)。某上市銀行戰略發展部一位負責人表示,由於虛擬經濟過於泡沫化,貨幣資金現在更多地被用於延續債務、影子銀行經營、推高房地產價格以及支付上漲的高昂利率。超發的貨幣不僅沒有形成對商品和服務的有效需求,也沒有用於真實的財富創造,這就是物價指數並沒有走高而經濟不斷下行的原因。

    南京大學“長三角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長江學者劉志彪表示,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主要問題不是總量或速度問題而是結構的均衡問題,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失衡。“實體經濟不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尤其以造船、鋼鐵等傳統制造業為甚。二是要素成本上升速度太快,直接導致實體企業嚴重虧損、破產倒閉,很多企業傢轉向泡沫經濟行業。

    多措並舉引導資金

    多位業內人士提出,應采取多舉措並舉疏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徐高表示,在向實體經濟的流動性投放途徑沒有打通之前,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陷阱狀況很難消除。因此,為瞭發揮寬松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托底作用,需要更多地把資金引向實體經濟。

    短期內,增強金融體系向實體融資的能力,降低小微企業的負擔。

    上述中部某省銀監局局長表示,應解除合意貸款規模這一傳統的行政規模管制手段,更多地轉向通過利率等手段間接控制貨幣供應。上述央行人士建議,加大銀行不良貸款核銷力度,同時鑒於制造業終端需求短期內難以明顯回升,為增強制造業造血、輸血功能,可考慮進一步降稅等舉措。

    上海銀監局建議,可以對專司小微企業信貸服務的銀行實施差異化的信息查詢收費。參照對小微企業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出臺針對專註小微企業貸款的銀行的相關優惠政策。比如對於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小微企業貸款占比達到一定比例的銀行,給予一定的所得稅優惠或減免,以正向激勵。

    中期內,加快推進地方政府債務的置換,同時應該盡快推動建立投貸聯動機制。

    專傢認為,現階段的政策重點,應當是為制造業和居民減壓,同時允許各級政府適度加杠桿。目前置換政府債務規模偏小,適當放開各級政府及平臺的融資限制,拉長負債期限,將政府債務壓力適當後移,以空間換時間,確保各級政府能夠專註於保增長。

    浦發銀行一位相關人士表示,“對於中小企業的貸款,其風險補償,在資產抵押缺位的情況下,應通過成長性或者政策來彌補。”具體做法,可以通過推動允許銀行設立投資公司、發行認股權證等方式。

    應通過制度創新,增加高質量的金融資產供給,平抑虛擬經濟過火的勢頭。劉志彪建議,可加快推進優質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速度,進一步提高國有資本轉社會保障基金的比例,並允許社保基金把這些資本的收益投入金融市場運作。國有資本收益上繳財政的比例,也應該從要求的2020年達到30%提高到50%,並允許其在運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之前,可以投入資本市場運作。

    長期內,還要靠深化改革來真正降低融資成本。郭田勇建議,應鼓勵設立民營銀行,同時包括運用互聯網金融的手段解決小微企業的問題。真正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還要打破剛性兌付,這也是推高利率水平的重要原因。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王濤、康淼、陳剛、沈翀、孔祥鑫、王新明、方問禹采寫。)

    新聞信貸融資公司貸款全省皆可處理來源http://finance.qq.com/a/20151104/00163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jrm7dk63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